当前位置: 本站首页 > 学院概况 > 正文

“长大、长壮、长美”中的文学与传媒学院

2023年02月22日 11:17  点击:[]

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始于1981年开设的中文专业大专班,2001年组建中文系,2021年1月更名为文学与传媒学院。经过4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,几代师生文以载道、薪火相传,立德铸魂、守正创新,为边疆地区特别是滇西北基础教育培养了一大批“下得去、干得好、留得住”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性人才和创新团队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90届中文专业毕业的“燃灯校长”张桂梅。她矢志为党育人,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,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,用生命托起大山的希望,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,荣获“七一勋章”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、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。

学院现设有小学语文教育(省级重点)、现代文秘(校级特色)、新闻采编与制作(校级特色)三个专业,在校生933人。有校内实验实训室6个,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10个。2014—2020年,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办学,连续开办三届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,充分运用优势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积累了丰富的本、专科办学经验。

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4人,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39人,占88.64%;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人、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1人,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占31.82%;“双师型”教师31人,占70.45%。有省级优秀教师1人、省级师德标兵1人、全省高校最受学生敬佩辅导员1人。另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、云南师范大学、长沙师范学院等著名师范院校的兼职教师18人。近五年,学院教师主持科研项目53项,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、省部级项目4项、市厅级项目33项,市厅级以上横向项目5项,出版专著8部,发表论文178篇,文艺作品31项,被党委政府、行业产业采纳咨询报告27份。

学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,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,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。实施“以本建专”“强院兴校”提升行动,创新机制、强化内涵,加快特色书香学院建设。有市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1个、市级党建带工建、工建服务党建示范点1个,有学生社团6个。学院教师担任编剧的民族歌剧《桂梅赞》入选2023年度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名单,拍摄的《党的女儿:初心·信念·卓行》获“读懂中国”活动微视频类云南省特等奖,入选云岭先锋党员教育省级资源库。近五年,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120余项,1名学生荣获“全国优秀共青团员”称号;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在96%以上,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年均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率174.94 %。2022届毕业生参加专升本升学考试录取率为100%,录取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95.69%,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为59.63%,均创历史新高。

“十四五”时期,学院围绕升格为“丽江师范学院”、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目标,凝心聚力、求是创新、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、地方区域发展战略,充分用活用好华东师范大学等“四校对口支援帮扶”和教育部“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”高端平台和优势资源,协同推进立德树人、铸魂育人工作,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,集中力量拓思路、谋发展、开新局。加强服务滇西北地区小学语文师资力量建设,挖掘滇西北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学资源和语言文字宝库资源,开展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研究、民族语言研究、民族文学研究、丽江文化旅游融合传播研究。深入学习践行“张桂梅精神”,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推动精品文艺创作,助力“文化丽江”5个IP建设,努力成为服务滇西北地区语文学科教学引领基地、民族语言文学及文化旅游传播特色智库、专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学院。

下一条:文学与传媒学院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情况

关闭

校址: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新团片区存信路499号 | 邮编:674199
版权所有:丽江师范学院 | 行政邮箱: ljszedu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