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德的核心就是一个“爱”字
唐光国
老师们,我是2016年被评为“云南省师德标兵”的。自从获得此项殊荣之后,我就被邀请在我校的新教师入职培训、“双语教师培训班”、丽江各区县各学校的教师培训班等场合解读、宣讲“师德”。这就迫使我对“师德”这两个字进行反复地推敲、分析,反复地思考“师德”的有关问题。比如,什么是师德?师德的内涵有哪些?师德的核心是什么?哪些行为是违反师德的?作为一名人民教师,该如何锤炼和提高自己的师德?等等。
今天,由于时间的关系,我仅就“师德的核心”这个问题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粗浅的体会。
一、字形分析,“德”要有“心”
我是教《古代汉语》的,平日里就喜欢咬文嚼字,因此,今天的发言还是从师德的“德”字说开去。早在甲骨文里就有这个“德”字,甲骨文里的“德”字与今天的“德”字有很大的不同。“德”的左边是一个双人旁,双人旁独立成字就是彳亍的彳,彳是行走的“行”的一半,行走的“行”是个象形字,像两条道路交叉的十字路口,“行”的本义不是行走,而是道路,因此凡是带双人旁的字大多与道路有关。再来看右边,“德”的右边是一个“目”,目光的目,也就是今天师德的“德”字里的那个“四”,一二三四的“四”;“目”的上边还有一竖,长长的直立的一竖,这一竖代表目光,端端正正的目光。把左右两边合起来,“德”的含义就一目了然了:一个人,举止端庄,目不斜视,昂首阔步走在大道上。这就是殷商时期人们对“德”的理解。
金文里的“德”与甲骨文有很大的不同。金文是西周时期通行的文字。金文里的“德”在右下角多出了一个部件,那就是良心的“心”、爱心的“心”字。从这个“德”的形体的变化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对“德”的理解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。从西周时期开始,人们对“德”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外在的行为,而是更加关注内在的思想、观念、情操。更有意思的是,汉字在金文之后又经历了若干次的演变,但是,在后来的大篆、小篆、隶书、楷书当中都保留了“德”字右下角的这个“心”字;新中国成立后,对很多汉字进行了简化,这个笔画不算太少的“德”字也没有被简化。这充分说明,千百年来,中华民族所提倡的“德”,在关注外在行为的同时,更加关注的是人们的内心,是精神世界,是意志品质!因此,修德重在修心。
二、“十项准则”,“爱”字当先
解析了“德”字之后,我们再把目光集中到《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》上:一、坚定政治方向;二、自觉爱国守法;三、传播优秀文化;四、潜心教书育人;五、关心爱护学生;七、遵守学术规范;八、秉持公平诚信;九、坚守廉洁自律;十、积极奉献社会。
我们细细体会这“十项准则”,最核心一个字就是“爱”,因此,我认为,师德的核心就是一个“爱”字。
三、锤炼师德,“爱”分层次
当然,这其中的爱是分层次的。首先,是爱党、爱国、爱人民、爱社会主义。为谁培养人,培养什么人,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,如果做教师的这“四爱”都做不到,那么,培养出来的就不是“建设者和接班人”,而是狗汉奸和“掘墓人”。其次,是爱党的教育事业,爱教师这个职业。俗话说:“萝卜白菜,各有所爱”,在选择职业的时候,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个人的的兴趣、爱好、特长去选择,你选不选择当教师都无可厚非,但是,一旦选择了教师,就要全力以赴,无怨无悔,淡泊名利,润物无声,“择一事,终一生,不为繁华易匠心”。第三,是爱学生,全面关爱每一个学生!争做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“四有好老师”。
唐光国,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,从教三十五年,被评为“云南省师德标兵”、丽江市优秀教师、丽江师专首届“学生最喜爱的教师”等,先后共获得省、市、校各级奖励30多项,长期从事《古代汉语》《古代文学》《大学语文》《专升本专项训练(语文)》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