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本站首页 > 书香学院 > 正文

【青春访谈·第3期】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,做有爱有温度的好老师

2025年03月10日 14:58  点击:[]

 

 

访谈者:马金艳

受访者:白象  原2018级语文教育二班,现任云南大学附属中学西山学校教师      

采访时间:2025年3月


 

(主持学校新年活动)

 

 

  (与2018级同学合影)

 

 

一、追忆青春

问:毕业了这么多年,还能回忆起当年刚到丽师求学的情景吗?

答:我是注册前一天晚上和母亲一起从西双版纳直飞丽江,到机场附近找酒店住下已经是半夜。第二天一早便赶往学校注册,在新生报到处见到了马晓垠老师和余洁老师,刚开始见两个老师的第一面觉得好严肃,后来逐渐熟悉了才发现,老师们都很好。母亲或许是因为高反一直呕吐,加上我的生活用品还未买齐,让第一次出远门的我有些手忙脚乱,但在师哥师姐的帮助下,我很快就安顿下来。

当天晚上的班会见到了班主任老师,还记得周文英老师得知我母亲不舒服一直关心着是否需要帮忙,让初到异乡的我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。

第二天我带着母亲逛了逛久负盛名的丽江古城,街道非常干净。不过人生地不熟,加上当时胆子小,从大水车沿着酒吧街走,还没到四方街就往回走了……后面就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了。

 

(白象书法作品)

 

问:在学校学习过程中,校园环境怎么样?还记得你在哪个班,班上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同学吗?毕业后是否还有联系?

答:学校的校园环境还是非常不错的,我很喜欢,只不过丽江的天气有些干燥还很晒。

我是2018级语文教育二班的,是我们班的班长,当时我们整个班氛围很好,团结、做事积极向上,对学习方面也都挺用功。每个同学都有独特的一面,好多都还印象深刻,至今还有联系的同学很多,有机会都能约着一起吃饭。 

问:学院的哪些学生活动是你记忆最深刻的?

答:有意义的活动太多了,一个手巴掌都数不过来。我当时也参加了一些社团,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习生活也变得特别充实。现在细细回想起来,学校具有民族特色的课间打跳让我印象尤为深刻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讲授团课)

 

问:哪些老师的教育教学对你们的成长影响较大?毕业后还有联系吗?

答:当时我们的专业老师教了我们这一届后就退休了好几个,能成为老师们的关门弟子,我真觉得我挺幸运的!在这些老教师身上学会了很多东西,也看到了其他专业人所没有的洒脱。丽师很多老师对我影响很大,很想说说咱们的辅导员余洁老师,或许她本人没有直接做什么,但我始终觉得余老师给了我很多勇气和力量,让我快速成长。毕业了虽然没有再见,但还是跟部分老师们保持着联系。其他老师比如马晓垠老师、马金艳老师、李佳老师等等,都或多或少对我的成长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24年9月在云南名师工作室上展示课)

 

问:你最喜欢的课程是哪些?主讲这些课程的老师授课的场景还记得吗?

答:我最喜欢的课程是周文英老师的《中国现当代文学》和李明红老师的《现代汉语》。我感觉一直到现在,参加工作也有几年,但还是很喜欢这两门课。说来惭愧,喜欢上的课要学得很精很专业真的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,我感觉自己还存在差距。

周文英老师上课很潇洒很有底气。我们在课上或多或少会有疑问,她都是自信一句:“向我开炮!”这句话现在我也会对我的学生说。李明红老师上课氛围很好,师生之间可以平等交流。有一次拼读“漂亮”的“漂”,李老师故意说成“P-i-a-o——piao”,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,后来才反应过来李老师其实是想考考大家。另外还有唐光国老师,他在课堂上为同学们饱含深情朗诵的《琵琶行》也让我记忆犹新。

问:如果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总结你在丽江三年的成长和收获,你会如何总结?

答:很幸运来到了丽师,很开心能遇到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,很幸福又很充实的度过了三年。我就用几个词语来总结在丽江三年的成长和收获吧,也借此勉励学弟学妹们:努力、不服输、成长、充实而又幸福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大学时期所获得的部分证书)

 

问:上学时你喜欢的丽江美食是什么?你们宿舍最有趣的事能不能给2024级的新同学分享一下?

答:喜欢吃的还是挺多的,不过南门酸菜鱼和南门酸汤猪脚应该是榜首,学校北门的“小方盘”、“纸老虎”两家餐厅也还不错,不知道现在还开着没?小吃街的叁味螺蛳粉我也经常去。再远点的像忠义市场阿奶卖的酸甜冰粉凉虾、金甲市场的酸辣粉……宿舍的同学都是来自云南各个地州市,大家关系都很好。三年里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,毕业这么几年,很想念舍友还有以前的同学。真的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一声,好好珍惜,无论是现在的时光还是身边的人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(语文跨学科尝试所写的板书)

 

问:上学时,在丽江你觉得最美好的时光是什么呢?

答:丽江有很多美好时光和记忆,尤其和18级语教二班的同学在一起的时光特别美好。我们经常组织去古城里做志愿者、一起爬象山,游览黑龙潭。到毕业时,我们还包了大巴去了玉湖村那边的好几个景点玩。感觉我们那个班,真的很团结,同学们彼此都很珍惜在一起的三年,

 

二、毕业后的历程

问:我了解到你毕业后的奋斗之路并不轻松,能简要介绍一下你的就业之路吗?能否谈谈你工作以来的趣事、成长、收获?

答:专科毕业后我有两个就业机会,工作都还不错。但当本科录取通知书摆在面前时,我还是毅然决然选择先提升学历。之后两年的本科我一边学习一边为就业做准备,我的就业目标非常明确: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。所以我大学期间参加的比赛都是与教学能力等相关的。

本科最后一个学期是就业关键期,我利用实习期选择到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任外聘教师,任教了语文、历史、地理、演讲与口才四个学科,在这工作期间积累的经验加上专科顶岗支教的经历,都为我后期提升就业的竞争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当然,我一直没有放弃海投,不过我的目标一直都比较坚定,对自己的就业定位很清晰,只选择一个目标。

现在我在云南大学附属中学西山学校任教已快两年,变的是对于教学和人生的认知;不变的是我对生活的态度,我依然积极向上,依然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。很有幸,工作学校的同事之间氛围很好,大家相处很融洽,遇到什么难题请教同事们彼此都是毫无保留。学校的领导也助力了我的成长,给我提供了很多学习和成长的平台,手把手教我怎么上课,怎么管理班级,平时还会鼓励我大胆创新。一点一滴的积累中,慢慢的我对上课也越来越得心应手。

  

 

(2023年入职时和学生们在一起)

  

 

 

(2023年参加云南省教师技能大赛)

 

问:你觉得教师职业最快乐的是什么?最让你困惑的是什么?

答:我很喜欢学生,最快乐无非是和学生们在一起。作为一个老师,首先是能见证学生成长:看着学生从懵懂无知到逐渐掌握知识,在学业上取得进步。原本对难题一筹莫展的学生,经过我的指导和他自己的努力,能够熟练解题,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会带给我满满的成就感。其次是传授知识乐趣:当我把自己所擅长的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,看到学生们专注的眼神和对知识的渴望,自己也能从教学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乐。新课标里提到“跨学科”内容,在教学过程中我曾多次尝试运用,孩子们非常喜欢,渐渐的,他们觉得我是个无所不能的老师。

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,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,这个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,每一次的突破和提升都能带来快乐。从入职的第一次公开课开始,我不断在前一次的基础上总结进步,回过头去看,心里还是挺为自己高兴的。

当然,也有困惑,工作与生活有时候很难保持平衡。现在工作压力很大,教师也逃脱不了心理问题。刚入职第一学期我很焦虑,压力很大,所以疯狂长肉,不过现在已经调整了很多。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发朋友圈,我就是当写日记一样的,把一些快乐的记录下来,比如吃吃喝喝、唱唱歌、跳跳舞、跑跑步,反正只要是能让自己开心,就多去做。自己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,很重要!

 

 

(上课中)

 

 

(班级获奖)

 

 

 (教师节爱的抱抱活动)
 

问:如果学弟学妹想要从事教师职业,你有啥想对她们说的?

答:要是你们打算当老师,那我可得跟你们唠唠。当老师确实是超有意义的事儿,每天和学生们待在一起,看着他们一点点进步、成长,那成就感,真的没话说!不过,这行也有它的挑战。教学方法、学生管理、家长沟通,每一项都需要咱们用心去钻研,尤其是现在教改后,教学的模式已经和从前大不相同。

建议你们实习时去找顶岗,这样能真正感受一下真实的教学环境。在大学的时候,多参加教育相关的活动,积累经验,也别忘了打磨自己的专业知识,这可是当老师的底气。最最重要的,保持对教育的热爱!因为这份热爱能帮你们在遇到困难时,坚持走下去。祝你们在教师这条路上,收获满满,快乐前行!

 

 

 (带学生到云南民族村春游)

 

 

(带学生秋游)

  

 

 (研学活动学生分享美食)


 

(仪式感满满的开学典礼)

 

 

(组织班级竞赛奖励“卷心菜”)


三、对未来的展望和其他想说的话

我希望能不断创新教学方法,让课堂更生动有趣,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,把爱真正带给学生。也想对学弟学妹们说,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,选择成为教师,就选择了一份责任与担当,没有什么梦想是“躺平”就能实现的,拒绝“内耗”,踏踏实实把每一步走稳、走好,朝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向前走,即使重点不是你最想要的,至少来时路有青春的汗水,值得!

最后,想对母校说声感谢,是这里的滋养让我有了逐梦教育的底气。


 

上一条:【青春访谈•第4期】从实习生迅速蜕变为新闻工作骨干 下一条:【铭记历史】同学们,你还能讲清楚“九·一八”吗?

关闭

校址: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新团片区存信路499号 | 邮编:674199
版权所有:丽江师范学院 | 行政邮箱: ljszedu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