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本站首页 > 学院新闻 > 正文

“语”路生花推普纪实:推普路上“语”飞扬,青春作伴乐未央

2025年09月01日 14:59  点击:[]

      

 

 这个夏天,我以丽江师范学院“语”路生花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团队一员的身份,走进永胜县、华坪县的乡村与社区,四天的实践让我对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。

 

 

 

 初到永胜县永北镇梨园社区,这个傈僳族、彝族同胞聚居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,社区书记的话至今萦绕耳边。他说:“曾经村民们因语言不通,外出务工屡屡碰壁,办事也得靠人翻译;如今人人能说几句普通话,务工机会多了,和外界打交道顺畅了,日子越过越有奔头。”在护工站,阿姨们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交流护理技巧;在食用菌种植基地,技术员用标准普通话讲解培育要点;在电子厂,员工们用普通话交流——这一刻我真切感受到,普通话不是简单的语言工具,而是架在乡村与外界之间的“致富桥”。傍晚和孩子们在广场上玩推普游戏,他们跟着我一句句学“你好”“谢谢”,眼神里的认真与热忱,让我觉得这颗推普的种子,已经在他们心里扎了根。 

    在永胜县边屯文化博物馆,看着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印记,我突然明白,推广普通话从来不是否定方言,而是为各民族交流搭建更畅通的平台,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。清水古镇的助农直播里,当我们用标准普通话向网友介绍软籽石榴的甜、龙眼的鲜,屏幕上不断弹出的“怎么买”“包邮吗”,让我看到普通话是打开乡村特色产品市场的“金钥匙”。长龙亭里,村民们跟着我们一笔一划写对联,拿着漆扇念上面的诗句,那份对知识的渴望,让我更坚定了推普的意义——不仅要让乡村“走出去”,更要让文化“活起来”。 

 

 

 

 走进程海保尔生物开发有限公司,董事长讲述企业的蜕变,技术总监用专业术语讲解螺旋藻研发。程海镇莨峨村从“山区贫困村”到“特色产业示范村”的逆袭,更是印证了这一点——产业发展需要技术,技术落地需要沟通,而普通话正是让技术、人才、资源在乡村汇聚的“粘合剂”。傍晚翠湖之畔的“非遗+推普”活动,绕口令、古诗接力让村民和游客玩成一片,拿着手工漆扇的大爷笑着说“现在不光会做,还能说清这扇子上的故事了”,这让我懂得,当推普与非遗结合,能为乡村文化注入新活力,让传统在交流中焕发新生。  

华坪女高的参观,是这次实践最震撼的一站。踏入校门,“燃灯者”张桂梅校长的精神无处不在,“刚强、勤敏、宽厚、慈惠、知礼、质朴”和“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”的标语,让我对“担当”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。我们重温入团誓词,声音在校园里回荡,那一刻我觉得,推普不仅是语言的传递,更是精神的传承。下午为全县民政干部做推普宣讲,从政策解读到易错字纠正,用故事、情景剧让大家感受普通话的温度,收获的掌声里,我既欣慰又清醒——推普之路,道阻且长。

 

 

 四天的实践,我见过因普通话而打开生活新篇的村民,见过靠普通话拓宽销路的产业,见过用普通话传承文化的热情。我终于明白,普通话是打破地域隔阂的“破冰船”,是整合乡村资源的“连接线”,是乡村振兴路上不可或缺的“加速器”。 

    未来,我愿做推普路上的一颗“铺路石”,带着这份实践的感悟,用青春之力把普通话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乡村角落。因为我相信,当每一个乡村都能顺畅地“说”出自己的故事、“接”住外界的机遇,乡村振兴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,而我们的青春,也将在这场与乡村共成长的征程中,绽放最耀眼的光芒。

 

上一条:“语”路生花推普纪实|语言的桥梁 希望的田野 下一条:“语”路生花推普纪实​┃翠湖“语”酿:诗声浸荷色,瓜甜润语香

关闭

校址: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新团片区存信路499号 | 邮编:674199
版权所有:丽江师范学院 | 行政邮箱: ljszedu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