访谈导语
时光的长河缓缓流淌,将记忆的沙砾打磨成璀璨的珍珠。在教育的原野上辛勤耕耘多年的张加兵同学,回首往昔,那些在丽师中文系求学的青葱岁月,宛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,在脑海中徐徐展开;毕业后扎根曲靖陆良教育事业的奋斗历程,又似一首激昂奋进的赞歌,谱写着无悔的人生篇章。此次访谈,让我们跟随张加兵的脚步,走进他的故事,聆听岁月的回响。
象山脚下,书香浸润的青春岁月(2004 - 2007年)

求学时光:墨香与诗意的交融
2004年的那个秋天,张加兵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文学的热爱,踏入了丽师中文系(现文学与传媒学院)的大门。彼时的丽师,坐落在巍峨的象山脚下,毗邻碧波荡漾的黑龙潭公园,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,为校园增添了一抹诗意的色彩。
漫步在校园中,处处弥漫着浓厚的书香气息。中文系的课堂,是知识的殿堂,更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。蔡晓龄老师的课,是他记忆中最为珍贵的宝藏。蔡老师讲课风格独特,总能将晦涩难懂的文学理论,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娓娓道来,仿佛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。在讲解古代诗词时,蔡老师时而轻声吟诵,那婉转悠扬的声调,将诗词中的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;时而旁征博引,从诗词的创作背景到诗人的生平经历,从艺术手法到文化内涵,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沉醉其中,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在蔡老师的引导下,他和同学们对文学的热爱愈发深厚。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,在文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。课堂上,大家积极讨论,各抒己见,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;课后,图书馆成了他们最常去的地方,一排排书架上,摆满了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,他们在这里与大师对话,与历史交流,在文字的世界里探寻人生的真谛。

校园生活:自然与人文的交响
丽师的校园生活环境,宛如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水画卷。象山巍峨耸立,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,守护着校园;黑龙潭公园碧波荡漾,湖水清澈见底,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岸边的绿树繁花。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校园,同学们迎着朝阳,在湖边的小径上晨读,朗朗的读书声与鸟儿的歌声相互应和,构成了一曲美妙的晨曲。傍晚,夕阳的余晖将校园染成金色,同学们漫步在校园中,欣赏着美丽的景色,一天的疲惫也随之消散。
在校园里,张加兵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廖云同学便是其中之一。廖云的书法技艺堪称一绝,他的字,或如行云流水,飘逸洒脱;或如苍松劲柏,刚劲有力。在课余时间,廖云经常在校园的空地上挥毫泼墨,引得同学们纷纷驻足观看。他也被廖云的书法魅力所吸引,时常去请教书法技巧,两人在交流中相互学习,共同进步。廖云的书法不仅为校园增添了一份艺术气息,更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。
除了校园内的生活,丽江古城也成为了同学们课余生活的重要场所。丽江古城,这座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古城,宛如一颗镶嵌在滇西北高原上的明珠,散发着独特的魅力。古城里,青石板路蜿蜒曲折,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,潺潺的流水穿街过巷,仿佛诉说着古城的故事。他和同学们每周至少要逛三趟丽江古城,大家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,感受着古城的宁静与繁华。
在古城里,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聆听纳西古乐。纳西古乐,被誉为“音乐化石”,它融合了道教法事音乐、洞经音乐和丽江民间音乐,旋律古朴典雅,韵味悠长。每当夜幕降临,他和同学们便会走进古乐厅,坐在古色古香的椅子上,静静地聆听那穿越千年的旋律。在悠扬的乐声中,大家仿佛看到了古代纳西族人民的生活场景,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。那空灵的音符,如同一股清泉,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,洗去了尘世的喧嚣与浮躁,留下的是内心的宁静与祥和。

难忘瞬间:温暖与成长的印记
在丽师的三年时光里,有许多难忘的瞬间,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,照亮了张加兵的青春之路。记得有一次,学校组织了一场文学创作比赛,班上一名男生满怀信心地报名参加。然而,在创作过程中,那位男生却遇到了瓶颈,无论怎么写,都觉得不满意。就在他感到沮丧和无助的时候,老师发现了他的困扰,让张加兵耐心地倾听那位男生的烦恼,然后大家一起分析作品存在的问题,从主题的深化到结构的调整,从语言的锤炼到情感的表达,老师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指导。在老师的帮助下,那位男生重新振作起来,经过反复修改,作品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。这次经历,不仅让张加兵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进步,更让那位男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与温暖,这份师生情谊,也成为了他俩人生中宝贵的财富。
还有一次,他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。大家走进丽江的乡村,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。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,同学们遇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,老人热情地邀请大家到家中做客,并讲述了许多关于纳西族的传说和故事。老人的讲述生动有趣,让同学们对纳西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在与老人的交流中,他深刻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,也意识到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。这次社会实践活动,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阅历,更让大家在实践中得到了成长和锻炼。

扎根陆良,杏坛耕耘的奋斗征程(2007年至今)
初入教坛:梦想照进现实
2007年7月,张加兵从丽师中文系毕业,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,回到了曲靖陆良。通过上岗考试,他顺利进入三岔河一中,开启了自己的教育生涯。初入教坛,他面临着许多挑战。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,让他一时难以适应;教学经验的不足,也让他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力不从心。然而,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,他深知,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,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。
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,他虚心向老教师请教,认真观摩他们的课堂教学,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。同时,他还不断钻研教材,精心设计每一堂课,力求将知识以最生动、最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。在课余时间,他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,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,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,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他逐渐适应了教师角色,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,课堂教学深受学生们的喜爱。
班主任之路:用爱浇灌成长
在三岔河一中,张加兵担任了六届班主任工作,这一干就是18年。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,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,更需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。在担任班主任期间,他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,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。
他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、学习状况和性格特点,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,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,他耐心辅导,鼓励他们树立信心,克服困难;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,他主动与他们交流,打开他们的心扉,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;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,他积极为学生争取帮助,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。
之前有一位学生,因为家庭变故,性格变得孤僻、自卑,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。他发现后,多次与学生谈心,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,并联系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,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。同时,他还组织同学们一起关心和帮助那位学生,在大家的关爱下,这位学生逐渐走出了阴影,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,性格变得开朗起来,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。
在班级管理中,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。他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,选出班干部,并对班委进行培训和指导,让学生学会管理班级事务。同时,他还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,如主题班会、文体比赛、社会实践等,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,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。在他的带领下,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“优秀班级”,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。

教研探索:引领教学创新
凭借着出色的教学成绩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,张加兵如今担任了学校教研室主任一职。在新的岗位上,他肩负着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。他深知,教研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,只有不断开展教学研究,探索教育教学规律,才能推动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。
作为教研室主任,他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,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、听课评课、教学研讨等活动,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,共同提高教学水平。他还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,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。在他的带领下,学校的教研氛围日益浓厚,教师们的教研积极性不断提高,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教研成果。
其中,由他主持的一项关于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”的课题,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该课题提出的一系列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,在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,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。该课题成果还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推广,得到了同行们的好评。
此外,他还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。他组织教师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,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,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,如《陆良民俗文化》《爨文化探秘》等。这些校本课程的开设,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,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家乡的文化,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。

寄语未来:传承与期望的心声
给学弟学妹的话:珍惜时光,追随梦想
在谈到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时,张加兵深情地说道:“学弟学妹们,你们正处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,在丽师这片充满诗意和梦想的土地上,你们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。希望你们能够珍惜这段宝贵的时光,不负韶华,努力学习。”
在学习上,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,广泛涉猎各种书籍,不断拓宽知识面。要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,锻炼自己的能力,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。同时,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,多读经典著作,多写文章,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学创作能力。
在生活中,要学会与人相处,尊重他人,关爱他人,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。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,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。此外,还要学会感恩,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,感恩老师的教导之恩,感恩同学的帮助之恩。
最后,希望你们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,并为之努力奋斗。无论未来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,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,勇往直前。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,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。

对母校的期许:蒸蒸日上,再创辉煌
对于母校丽江师范学院,张加兵充满了感激和眷恋之情。他说:“母校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,在那里,我收获了知识、友谊和成长。如今,看到母校不断发展壮大,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。”
他希望母校能够继续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,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,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。希望母校能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引进更多优秀的教师,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。同时,希望母校能够加大对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投入,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。
此外,他还希望母校能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,积极开展校企合作、校地合作等项目,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。希望母校能够不断改善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,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。
他相信,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,母校一定能够蒸蒸日上,再创辉煌!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!
结束导语



从象山脚下的求学少年,到陆良教坛上的耕耘者,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,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人生之歌。在丽江的求学经历,是一段充满诗意与梦想的青春岁月;在三岔河一中的奋斗历程,是一部饱含责任与担当的教育篇章。对学弟学妹们的殷切寄语,传递着对未来的希望;对母校的美好期许,寄托着深深的眷恋之情。愿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,也愿更多的学子能够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,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。